CC体育吧

CC体育吧

校园足球越来越火爆的今天,何以这支球队一枝独秀?

访客8110

还记得在校园踢球的白衣少年么?那是你逝去的青春~

三高”俱乐部的历史

说起国内足球领域“体教结合”的经典范例,就不得不聊一聊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三高”俱乐部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直管俱乐部,是在学校领导的决策下,由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高”足球俱乐部的前身,是人民大学附中在1985年建立的足球队,由于准备工作充足,球队在建立之初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过了七年的发展,到了1992年的时候,人大附中与北京国兴公司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中学生足球俱乐部一一北京国兴“三高”足球俱乐部。

到了1997年,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与北京电视台共同组建了BTV“三高”足球俱乐部,开创了北京主流媒体与学校共建足球俱乐部的先河。

那个时候,人大附中的足球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有4支球队共计100多名队员,但是时常出现这么多队员挤在一个足球场训练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训练效果。

2000年,人大附中为了支持俱乐部的足球训练工作,投资建成了占地180亩的足球训练基地,作为学校足球项目发展的平台。

从2000年开始,人大附中相继投资逐步完善了保障训练的硬件设施。建立了7块训练场地(四块标准比赛场;三块小型训练场)以及身体训练健身房等训练辅助设施。并拥有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各一幢,供教学和运动员使用的相关设施。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取得了许多不俗的成绩。在其参加的100余次全国比赛中,获得了中学生及U系列足球比赛冠军11次,亚军11次,季军7次。在其参加的北京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01次,亚军35次,季军14次。同时还获得过国际中学生比赛冠军6次,亚军8次,季军5次。

所谓“三高”指的是:“道德修养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这是作为球队缔造者的李连江在球队建队之初的严格要求,那个时候他所带的队员在学校不许有纪律处分,学习成绩有两门不及格或者无故缺席训练就开除球队,“三高”就是在那样的球队氛围中衍生而来,并且俱乐部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秉承“三高”的理念积淀出了自身独有的文化底蕴。

从“三高”俱乐部二十多年的人才培养中便可看出其对于自身理念的践行,自建立到现在人大附中培养的运动员300余名。

据统计其输送的人次有清华大学12人、北京大学11人、人民大学81人、北京工业大学16人、北京科技大学9人、北京联合大学2人、挪威纳尔维克工学院4人、天津南开大学1人、北方交通大学1人、上海同济大学1人、北方工业大学1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人、中国农业大学13人、北京理工大学57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3人、北京体育大学16人、首都体育学院6人,共计为大学输送274人。

当然除了这些通过足球进入大学的以外,还有经历了“三高”的培养进入职业足坛的球员70余名。

“三高”俱乐部的培养体系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总结一下有三点,专业的场地、优良的教育以及多渠道的人才输送。

关于专业的场地从以上介绍中便可以看出,我们还是从优良的教育说起吧,目前学校在职教练15名,包括3名专职守门员教练。这其中拥有亚足联A级教练员资格的有6人,欧足联A级教练员资格1人,而且学校对于球员的文化课也毫不放松,在30名任课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25名以及中级教师3名。

人大附中对“三高”基地的教学严格实行与学校本部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考核标准的“四统一”的管理制度,且同样的师资教授课程。

实行周一至周五早上7:30开始早读,到12:05学生下课,14:00——15:30学生上课学习文化课知识。进入“三高”俱乐部,首先是人大附中的学生,其次是足球特长生,学校是不允许学生考试不及格的。

如果2门主课不合格是不允许出国参加比赛,这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因为严格实行这种制度,学生们也开始比较注重学习了。当然,训练也是“三高”学子每天的必修课,每天15:40——17:40是学生训练时间,周六或周日也有1次训练的时间,每一次训练都是2个小时。

说完了教育,接下来谈一谈多渠道的人才输送,2003年亚足联主席秘书长维拉潘到“三高”训练基地考察时说,世界上踢足球的孩子,90%是上不了大学的,而这里的孩子,90%以上能进入大学,很了不起。

在1991年、2000年、2003年、2008年“三高”俱乐部整建制地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输送了4支足球队,整体输送率达到99%(注意都是名校哦)。

如果你是家长,或者你是一名青训教练,看到这些学校有没有心动,这便是体育与教育充分结合,所释放的能量。

喜欢足球的人看到“三高”这样的俱乐部很难不心动,大家都想依靠足球改变一些东西,可能是一个学校的足球氛围,也可能是一个孩子的前程,又或者是一支队伍的水平。

可坦白的说,“三高”这样的案例,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其背后的资源以及所处的时空环境,很难能够有一个直接意义上的借鉴。

比如专业师资,现在很多学校连一个足球专项的体育教师都没有更不用说亚足联A级教练了,又或者场地等问题。那么我们还能够从“三高”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于踢足球的孩子,其文化教育绝对不能放松,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与学习并不相悖,但是只有紧密的结合了教育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然便容易培养出有勇无谋的人。

为什么们我们的许多球员在欧洲难以立足,而日韩球员不少却可以平稳过渡,我想这和他们特有的学校足球体系有关,因为足球训练和比赛大多在学校,所以教育层面较为完整,完整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不同文化环境的语言学习,而且这对于足球的理解也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即使一个孩子足球水平很高,走上了职业道路,但是职业足球毕竟短暂,而良好的教育则可以伴随一生。球员退役之后的生活同样需要有序的规划。

然后针对专业师资问题,想要发展校园足球的学校,可以更多的通过与社会上的俱乐部合作,以解决专业师资紧张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学校在招聘人的时候,是要相当的按照国家编制来进行招聘的,这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如果采取与俱乐部合作这样的灵活的形式,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编制带来的障碍。

或者如果其所在的地市有综合类的高校,那么中小学也可与这些高校联系,通过体育专业的学生到校实习的方式,这样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为学校解决了师资问题。

最后就是多打比赛,比赛这种事情,一是检验一支球队的竞技水平,二是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足球水平,三是一旦在一些比赛中打出了自身的名声,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孩子的升学都是有好处的。我们看到“三高”俱乐部的多渠道的人才输送会羡慕,殊不知这正是靠无数的比赛无数的胜利积累下来的。

比赛不限于教育部门推动的各级校园足球联赛,也可以是一些体育公司或者社会团体组织的比赛,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比赛,从比赛中发现问题,在训练中持续提高这样一个完整的路径,才能培育出高水平的球员。

最后,我想说,绿茵场足够宽广,只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还是大有可能有所作为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