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一项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外援在足球世界里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中国足球从1994年步入了职业化之后,便开始了对外籍球员的引进,至今各俱乐部请过的各类外援数量已不计其数。然而“外援”这一个词却始终充满了争议,有人说外援的到来推动了本国联赛水平的提高,也有人说外援的存在抢占了本土球员的位置阻碍了本土球员的发展。外援这一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中国、英格兰这些国家的球员几乎不出国踢球,而西班牙、巴西这些国家的球员却遍布各大联赛?
本期我们将试图使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相对优势)”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来对各大联赛的外援现象进行简单的讨论。
(图)伟大的德国籍门将伯特-特劳特曼,在1948-1964年效力于曼城。1965年开始转任教练,在那个年代,他是英国外籍球员的先驱者之一。图为他在1951年的比赛中。
假设条件: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进行简单的假设,假设足球世界的市场中只提供两种商品,且商品流动不受限制。(本文为分析方便对各理论模型进行了简化)
绝对优势(西班牙与英格兰,巴西与中国 )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我们将绝对优势理论引入到足球世界来对西班牙与英格兰进行比较,两国同时提供“球员”和“资本”两种商品,在“球员”方面西班牙具有优势,即西班牙的球员相较英格兰的球员来说质量更好且价格较低;而在“资本”方面则是英格兰具有优势,即英超的俱乐部相较西甲的俱乐部来说财力更加雄厚。
在这样的前提下两国如果进行交易,那么交易方向就会是:西班牙提供“球员”,英格兰提供“资本”(有时球迷将这一现象称为技术扶贫)。无论从西班牙方面来看,还是从英格兰方面来看,都会更倾向于使用西班牙物美价廉的球员,赚取财力雄厚的英超俱乐部的钱。
而从2016年欧洲杯两国的23人大名单里也可以印证我们的这一观点:
西班牙队最终23人大名单中,效力于本国俱乐部的为14人,效力于外国俱乐部的为9人,其效力于英超俱乐部的为6人。
而英格兰队最终23人大名单则走向了一个极端,即23人均为效力于本国俱乐部的球员。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西与中国了,在两国的比较中无疑是巴西占据了“球员”方面的优势,而中国则占据了“资本”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巴西外援来到中超踢球,而很少听说中国球员前往巴西。
(图)北京国安外援马季奇,球迷更愿意称他为“马五爷”,看他在国安的比赛,有多少国安球迷会有刹那的恍惚,忘记了他外援的身份?
比较优势(欧洲足球与非洲足球,英超与中超)
绝对优势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即双方在交易中各自提供各自具有优势的商品来使利益最大化,但这是建立在双方各自具有优势的前提上的,然而有时优势却会全部偏向一方,比如欧洲足球与非洲足球相比,无论是“球员”还是“资本”欧洲足球相较于非洲足球都具有优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是否还有交易的必要,如果有交易那么交易方向又是如何?我们试图使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被上面的一段文字弄得一头雾水了,其实比较优势理论并不复杂,我们继续沿用上面的假设,欧洲足球与非洲足球同样在市场中提供“球员”和“资本”两种商品,假定非洲足球每1单位的成本可以生产2单位球员或1单位资本(1单位球员价值=1单位资本价值),欧洲足球每1单位的成本可以生产3单位球员或4单位资本,欧洲足球无论是生产什么都具有绝对优势,看上去交易是不可能发生了,事实上并非这样,从非洲足球方面来看,由于生产球员的效率更高,当地的俱乐部也就更倾向于生产球员;而从欧洲足球方面来看则更倾向于生产资本,这时交易就可以顺利进行了,交易方向为非洲足球提供“球员”,欧洲足球提供“资本”。
而现实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效力于欧洲各大联赛的非洲球员或非洲裔球员不计其数,而效力于非洲联赛的欧洲球员却鲜有耳闻。而欧洲足球与美洲足球的情况也与此相同,美洲的顶级球星几乎都在欧洲各大联赛效力。
英超与中超的情况略微不同于欧洲足球与非洲足球的情况,英超与中超相比同样无论是生产“球员”还是“资本”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两国都更倾向于生产 “资本”,如果要进行交易的话由谁来提供球员?此时可采取“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由在生产球员方面具有更高效力的英超来提供球员。
(图)为广州恒大2013年夺取亚冠立下赫赫战功的 “南美三叉戟”
贸易保护(外援限制)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足球世界的贸易保护行为就体现在外援限制上,我们以中超为例进行讨论,中超赛场实行的是“3+1+1”外援政策,并不算是很严厉,为人诟病的是外援大多集中在球队的进攻线或中轴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中国球员的位置。根据前文的分析,如果不对外援进行限制,中超球队派十一个外援上场踢球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既然外援的存在会影响到本国球员的发展,那么是不是应该直接将外援禁止掉,经历一个全华班的中超联赛?
这就要从贸易保护的目的说起了,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值得保护才保护,也就是说所保护的产业要具有保护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现在该产业的前景上,如果是一个没有前景的产业,选择 “贸易保护”不如选择 “进口替代”。
中国足球无疑是有前景的产业,进行保护即外援限制是有必要的,但在限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由于过度保护而产生的低效率,全华班看上去是美好的,然而实际上却减少了竞争,有可能导致低效率。高水平外援的存在就像“鲶鱼效应”中的鲶鱼,带领着也敦促着本土球员的成长。
所以我们认为在对待外援限制这一事情上,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才是关键,过于极端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图)三都主等归化球员让日本日益强大
进口替代(归化球员)
欧洲足坛在进行贸易保护(外援限制)的同时也进行着进口替代(归化球员),由于双国籍政策,越来越多的来自非洲或美洲的球员选择代表欧洲的国家队出战国际大赛,在刚刚结束的欧洲杯上,所有552名参赛球员里,移民或移民后代球员数量多达141人,这其中,非洲移民或移民后裔尤其突出本届欧洲杯代表欧洲国家出战的非洲裔球员,多达43人。他们要么是生于非洲、后来在欧洲长大所以选择欧洲球队;要么是父(或/和)母拥有非洲血统、自己则生于欧洲。
归化球员可以说是国家队层面的外援,对国家队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欧洲各国由于种族融合程度较高且有双国籍政策的存在,对于归化球员的使用比较普遍,而在中国归化球员还只是个不成熟的议题。
总结:
本期我们从宏观层面上讨论了外援这一现象,旨在向大家说明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关于外援本身是好是坏我们不下定论。不过由于水平有限,无法面面俱到,还请大家包涵。具体到各大联赛各大俱乐部,外援政策的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希望在今后的专题中可以为大家一一介绍。
PS:如果不负责任的抛出一些极富争议的观点,比如“中超应全面取消外援限制”或者“外援限制本土球员发展应全部禁止”,相信文章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会更高,但这样做有违我们的初心。我们希望球迷朋友们通过阅读我们专栏可以了解更多知识,但我们更希望能够引发球迷朋友们更深的思考,而不是招致莫名的讥讽谩骂。另,专栏继续招募小伙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番外②》。
下期预告:足球经济学:⑦国际冠军杯
(部分观点及数据来源于网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