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
斯巴达(Σπ?ρτη?)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在古希腊历史记述中,斯巴达指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拉哥尼亚(Laconian)平原南部,欧罗塔斯河西岸的主要定居地,而该城邦则被称为拉西代梦(希腊语:Λακεδα?μων 英语:Lacedaemon)。
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寡头政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者战胜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并霸占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历史
形成
斯巴达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一批由阿卡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来到了伯罗奔尼撒。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阿卡亚人在拉哥尼亚建立了一些城市,当时拉哥尼亚各城市处于迈锡尼国家统治之下。公元前1100年左右,另一批由多利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从希腊半岛北部侵入了伯罗奔尼撒,其中的一支进入拉哥尼亚,毁灭了迈锡尼时代的城市文明。进入拉哥尼亚的多利亚人分为三个部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由五个村落联成一个新的政治中心,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它名之为城,实际上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居住在这一带的多利亚人,称为斯巴达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征服了拉哥尼亚地区,迫使被征服的居民向其纳贡,这些被征服者居住在斯巴达人的周围,称作皮里阿西人(意为周围地区的居民)。后来居住在南部沿海希洛斯城的被征服者不堪斯巴达人的压迫而发动了起义。斯巴达人将起义者镇压下去之后,将他们变为奴隶,称之为黑劳士。斯巴达所在的平原贫瘠荒芜。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斯巴达人本身社会分化加剧和人口增加,为了解决土地不足,斯巴达人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侵入美塞尼亚,史称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0年)。结果,斯巴达人占领了整个美塞尼亚,把其居民也变成黑劳士。把侵占的土地在斯巴达人与皮里阿西人之间分配,斯巴达人分得平原的土地,皮里阿西人分得山区土地。约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620年,美塞尼亚人不堪奴役与压迫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虽然给斯巴达人以沉重打击,最后还是失败了。
征服
正是国家逐渐形成的过程。原来已经解体的氏族制度,在征服过程中解体得更加迅速了,结果斯巴达人的部落管理机构转化为镇压被征服者的暴力机关。到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国家的基本体制大致上已经形成。按古代希腊人的传说,斯巴达社会和政治体制的确立出之于来库古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公元前5世纪初,它没有派兵支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反对波斯的起义。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抗波斯的侵略。
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不断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
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纪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趋于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公元前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92年,斯巴达僭主纳比斯被杀,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失去了独立。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继而拜占庭入,以荷马史诗中的拉凯达伊蒙称此地。现为希腊南部城市。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埃夫罗塔斯河右岸。人口1.4万(1981)。是尤罗莱姆平原的工农业中心,水果、谷物、橄榄油、葡萄酒等贸易甚盛。
衰亡
亚历山大帝国的入侵大大消耗了斯巴达的国力,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斯巴达脱离了马其顿帝国的阴影,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转。
公元前272年,已经衰弱的斯巴达人仍然在斯巴达之围中击败了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大王的进攻。
虽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时,曾尝试进行改革,一度使斯巴达重现生机,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统率的斯巴达军队在塞拉西亚战役败给了亚该亚同盟和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的联军,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并吞,而该同盟不久亦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沦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
社会制度
政治制度
斯巴达社会分为三个等级:
1.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
2.庇里阿西人。多住于城邦周围或沿海一带,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人身自由,无政治权利,须给斯巴达奴隶主纳税和服役,无法享受其他专职斯巴达人的权利。服兵役时只能作为兵卒。
3.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奴隶(见黑劳士制度)。
为了镇压黑劳士奴隶,和不断对外扩张,斯巴达城邦规定了严格的公民军事训练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经体格检查合格才许收养。男孩7岁就要离开家庭,编入儿童连队,受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12岁以后要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子成年结婚以后,平时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操练,直到60岁才可退伍。
斯巴达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国王有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一个国王在城邦内固守,两个国王相互制衡。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公民大会没有提案权。长老会提出提案,公民大会只有讨论权和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议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长老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成员共30人,除去两个国王外,其余28人都在60岁以上的公民中遴选。任职终身,如有缺额,仍须从年逾60的公民中补选。一切国家大事先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公民大会通过。如不能通过,长老有权宣布休会。长老会议又是最高司法机关,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国事案件都由它来审理。监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会一年一选,年满30岁的公民皆可当选。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国王,审理国王不法行为,监察公民生活。从公元前5世纪,他们的权力不断加大,代替国王取得了主持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原归长老会议审理民法案件的权力也落到了他们手中。
黑劳士制度
奴隶制是古希腊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巴达人(Σπαρτι?τε?)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黑劳士。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为黑劳士。黑劳士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每年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缴给奴隶主,自己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生活。
有一首诗中写道: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劳动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黑劳士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黑劳士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削减敌方的战斗力。
黑劳士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暴动和武装起义。再加上黑劳士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就用一种叫“克里普提”的方法来迫害和消灭黑劳士。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动的意思。
教育制度
公元前8世纪前,斯巴达的文化、教育状况与古希腊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异。公元前8一前7世纪,希洛人为反抗斯巴达人的统治,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斯巴达人为保持政权稳定,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措施,使整个国家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大兵营。斯巴达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传说中的斯巴达国家的创始人来库古(Lycurgus)就曾指出,教育是一个立法者应该考虑的最主要和最重大的事务。由于这个原因,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公民子女出生后,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体质情况。只有那些健康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养,身体孱弱或有残疾的新生儿则被弃之荒野。实行体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为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打下基础。
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训练,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这些同时也是古代奥运会的主要竞赛项目)、神话和传说。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在国家教育机构中,儿童按年龄被分成若干小队,勇敢机警的儿童被选为队长,由20岁左右的青年担任教官(称为“埃伦”)。在“埃伦”之上,由“最高尚、最优秀”的公民出任“派度诺米”(即儿童的监督者),负责对儿童的教育。与此同时,“老人们也紧紧地监视着他们(即儿童——引注),常常来到他们的锻炼场,观察他们的体力和智力竞赛,这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察,而是带着他们自己就是所有孩子的父亲、导师和管理者的意识来观察的。因此,在任何适当的时间和任何地方,对犯了错误的孩子都是有人警告和责罚的”。
教育机构的生活非常艰苦,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养成坚毅、刚强、机警等品质。儿童们“头蓄短发,并习惯于赤足行走和几乎不穿衣裳的游戏。当他们12岁的时候,他们就不再穿内衣了,一年只领到一件外衣……他们成队成伙地一起睡在草垫上,这种草垫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刀是不许的——沿着攸洛它河折来芦苇编织起来的。在冬季里,他们就在芦苇垫子的材料里加上所谓的‘来克风‘,就是“蓟毛”。由于经常吃不饱,儿童常常被唆使去偷窃,如被发觉,将受到鞭打,以此惩罚他的迟钝。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人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ephebia)。入团前,青年们在神庙的祭坛前当众接受鞭打的考验,凡能忍受者为合格,忍受鞭打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将受到奖励;哀号求免者被剥夺入团资格。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人进行突然袭击。
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女子教育的另一目的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防守本土的职责。
文化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说话就像军事口令一样。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和壮观的神庙,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村落。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